目前分類:  └地球暖化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導,全球暖化、北極冰層消融引發的影響,以及人類必須因此付出的代價究竟有多少,環保團體、企業界乃至政治界常常爭議不下,而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未來四十年,要是人類不迅速改弦易轍,那麼全球為融冰而付出的經濟損失總量,將高達二.四兆到廿四兆美元之間。

 

未來四十年 暖化代價高昂

 

北極冰融,代價何以如此昂貴?「巴德環境政策中心」主任、經濟學家高德斯坦(Eban Goodstein)表示,原因在北極的功用,就好像是地球的冷氣空調一樣,而此一功能目前已經損壞。上述數據反映了在北極融冰的衝擊下,預期中全球農業、房地產將蒙受的損失,再加海平面上升而爆發的天災及疫病。

 

「皮尤環境組織」贊助進行的這項研究名為《北極暖化代價》,評估北極冷卻機制的各種趨勢,並檢視它對金融的影響。研究團隊端詳地表由冰雪層變化為海洋或苔原的速率;深色的地表會吸收太陽熱,而不像白色的冰雪把太陽熱反射出去。這項報告指出,地表的變化,以及永凍層融化釋出甲烷,目前已造成全球損失的金額,在六一○億到三七一○億美元之間。

 

永凍層融化 甲烷危機驚人

 

據這項報告,未來幾十年損失更將擴大到數以兆計,事實上這還嫌保守,因為它並未加計最近才發現的北極大陸架解凍,導致甲烷大量釋出的問題。

 

美國環境保護署等機構正在討論制定「社會碳成本」(涵蓋以貼現率計算未來淨效益和淨損失)估計表。塔虎脫大學經濟學家艾克曼表示,這麼做是想取得對照數據,瞭解二氧化碳留在大氣層,人類得付出的成本,以及如果設法將其清除,世人能取得的好處。

 

社會碳成本 估計至少七兆

 

皮尤機構的研究,以不同的社會碳成本及貼現率,來觀察北極冰融造成的損害。高德斯坦指出,若採用環保署數據的中間區段,那麼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全球累積該付出成本,將超過七兆美元。

 

但艾克曼表示,環保局的社會碳成本算式,是依氣候變化危及經濟最小的模型為基礎的;其中有一種模型甚至認定,暖化後的前幾十年,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會帶來好處。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華盛頓22日電) 重要的空氣品質專家米特洛納(Frank Mitloehner)今天說,少吃肉無助於緩和全球暖化,並指這只會分散大家對尋找真正解決之道的注意力。

 

米特洛納是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University ofCalifornia─Davis)的空氣品質專家,他在「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於加州舉行的會議中,提出報告說明食肉與氣候變遷問題。他說:「我們當然可以減少我們的溫室廢氣製造量,但其方法不是減少肉類和乳類的食用量。」

 

他表示,將氣候變遷歸咎於牛和豬,欠缺科學精確性。他駁斥了若干報告的說法,包括聯合國2006年所提出的報告,指其誇大了牲畜對全球暖化所發揮的作用。

 

關於少吃肉有助於對抗氣候變遷的觀念,催生了「週一不吃肉」運動。至於歐洲去年發起的運動「少吃肉等於少排放」則獲得了前披頭四合唱團團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支持,他是全球最知名的素食者之一。

 

米特洛納說:「麥卡尼和其他人似乎都是善意,但對人類活動、動物消化、糧食生產和大氣化學反應之間的複雜關係,了解不夠。」

 

「真正等於少排放的是以比較聰明的方式畜養動物,而不是減少畜養。減少肉類和乳類產量只會使貧窮國家的飢餓問題惡化。」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對抗全球暖化,在海洋中施放鐵劑以捕捉碳的方法其實弊多於利。今天發表的研究顯示,海洋中的鐵顯然會使一種製造出致命神經毒素的浮游生物加速增長。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Ontario)的崔克(Charles Trick)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海洋中富含鐵劑會增加擬菱形藻(Pseudo-nitzschia)的成長,這是一種會製造神經毒素組合物─軟骨藻酸(domoic acid)的浮游植物。

 

吃下擬菱形藻的貝類或蟹類如果再讓人類吃進肚子,可能會導致失憶性貝類中毒(amnesic shellfishpoisoning,ASP),這是嚴重的神經性病症,會造成永久性或短暫的失憶,也可能會致命。

 

該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研究員從進行施鐵實驗的北太平洋亞極區(Sub-ArcticNorth Pacific Ocean)中,在公開海域抽取海水檢體,進行研究。

 

他們發現跟對照組比較,這裡的擬菱形藻多出一倍,顯然在水中增加鐵劑已經使得各別浮游植物製造出更多的軟骨藻酸,而自然釋放的這種毒素又進一步促進有害浮游生物的成長。

 

先前增加海水鐵含量的實驗,目的在研究海洋中增加鐵劑會影響多少碳循環。但是今天這份研究顯示,此舉恐怕忽略了對地球進行這種計畫,會對生態造成什麼影響。

 

不過先前由其他團隊做出的研究顯示,增加鐵劑後,測不出軟骨藻酸有增加,而且附近沿岸的擬菱形藻所製造出來的軟骨藻酸,濃度也很低。

 

崔克對法新社說,施放鐵劑作業還在實驗階段,會進行大約12次實驗性施放,主要是在太平洋。

 

這份研究的發現讓大規模海洋施放鐵劑的好處和可持續性令人質疑。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智利發生規模8.8的強震,不只造成嚴重傷亡,連地球的地軸都被震歪了!美國NASA科學家觀測後發現,這次強震改變了地球質量的分佈,導致地軸稍微偏移,「地球自轉」變快了一點,也就是說,每個人每一天的24小時,因此要縮短百萬分之1.26秒。

  狂歡天堂瞬間成為逃難地獄,智利夜店裡,尖叫聲遠遠蓋過熱鬧舞曲,週末夜來找樂子的民眾,遇到規模8.8的強震,只能拚命找出口,可怕的是才逃到一半,店裡的天花板大塊大塊地掉下來,最後連整台監視錄影機都被震下來,超強地震,更嚇得監獄受刑人通通跑出來大集合。

  但是智利奪命強震的威力不只如此,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表示,現在連地球的地軸,都被震歪了!科學家比爾.NYE:「地球被震歪了這麼多,看起來並不是很多,但是這可是地球耶!」

  根據NASA科學家的計算,地軸移動了約3英寸,造成地球自轉加快,最具體的影響是,我們一天縮短了百萬分之1.26秒。比爾.NYE:「地球確實受到影響,正是由於這些板塊移動,所造成的擠壓。」

  其實地軸被震歪可不是第一次,2004年印尼地震,也讓地球每天縮短了百萬分之6.8秒,北極甚至移動了幾厘米;被科學家歸為世紀強震的智利大地震,造成海洋板塊漂移到南美板塊底下,瞬間能量大量釋放,不只在智利當地造成傷亡,也是繼2004年印尼大地震後,地球的地軸再次被震歪。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透曼尼托巴省溫尼伯5日電)科學家今天在初期研究成果中表示,氣候變遷改變北極環境的速度較預期為快,並加速海冰的消失。這是歷來對加拿大北部地區改變情形最大規模的研究。

 

370多名來自27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這個研究計畫,他們自2007年6月起,總共花了15個月待在北極圈的研究船上。這是史上首度有船隻整個冬天都在加拿大高緯度的北極地區移動。

 

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教授暨此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員巴勃(David Barber),在溫尼伯(Winnipeg)的記者會上說:「氣候變遷速度比我們最悲觀的預測模式還要快。」

 

巴勃表示,前幾年的研究模式預測,北極在2100年前夏天會完全無冰,但隨著氣候變遷速度加快,這個情況可能在2013至2030年間出現。

 

科學家認為,北極區氣溫升高和海冰融化與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有關。北極區被視為全球其他地區氣候變遷的預警系統。

 

巴勃說:「我們知道海冰正在消失,全世界都知道這件事。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會影響這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

 

參與這項研究的加拿大政府科學家佛格森(SteveFerguson)說,海冰的消失剝奪了北極地區哺乳類動物的棲息地,他們無法在此繁殖、覓食與躲避掠食者。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

一項研究顯示,比起山區的物種,熱帶低地的野生生物、紅樹林和沙漠地區的物種,在氣候變遷下面臨更大風險。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一項由卡內基學院、史丹佛大學、加州科學院以及柏克萊大學科學家共同進行的研究,結合了當前資訊與對未來氣候的預測,計算了世界各地動物因溫度上升而移動的速率。

 

這項強調上升溫度對動植物產生影響的新研究指出,在氣候暖化影響下,全球動物正加速遷出原棲地。只能在特定範圍溫度下生存的物種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將需要快速移動的能力。

 

氣候影響物種生存

 

美國卡內基學院全球生態系主任克利斯‧菲爾德說:「氣候變遷估計會直接和動植物的生存產生關聯」。

 

研究發現,山區的溫度改變速率最低,這也意味著這裡的動物不用移動到非常遠的地方就可以待在牠們自然棲地的溫度範疇當中。

 

然而,在較平坦的地區,如草原、紅樹林和沙漠地區,棲息動物必須進行規模大上許多的地理移位現象,才有辦法跟上其自然棲地原本的氣候型態。這些研究者也發現,當前大部分的保護區並沒有大到足以讓動物移位所需要的空間範圍。

 

加州科學院應用生物多樣性資訊學中心主任西利‧哈米爾頓說:「這項資料最有力的觀點在於,在我們面臨全球氣候變遷,嘗試保育生物多樣性時,它讓我們可以去評估我們當前的保護區要如何進行調整」。

 

他補充說:「當我們觀察保護區的可居住時間,即當前氣候條件下,動物移出特定保護區所需的時間總量,我們發現,目前只有8%的保護區擁有超過1百年的可居住時間。假如我們想要改善這個數字,我們就需要同時降低我們的碳排放量,以及快速擴大並連結全球保護區網絡」。

 

這項研究發現,在熱帶和亞熱帶毬果森林的動物的移動速率最慢,一年大約需移動80公尺;而山區草原和灌木叢,即高海拔的草原和灌木叢所形成的生物群落,據估計每年是以110公尺的速度移動。

 

動植物須靠人類永續

 

全球暖化預計會快速掃盪居住在較為平坦的地區的動物,如紅樹林沼澤地、草原與稀樹大草原等地,動物遷出的速度高達每年1公里。簡單來說,全球動物的平均移動速率為每年420公尺,這項結果公佈在《自然》期刊中。

 

然而,科學家指出,在氣候變遷移動速率較低地區的野生動植物也不必然受到較好的保護。如闊葉樹林這樣的棲地通常小又分散,讓物種更難遷移。

 

科學家強調,這份研究檢驗的是氣候區的移動,而非物種的移動,這代表了很難預測個別樹木、昆蟲和動物遭受到何種衝擊。某些物種對於變化的溫度比起別的物種更能承受,而物種的移動很難追蹤。

 

儘管估計在上一個冰河時期結束後,樹木以每年大約1公里的速度向變暖的歐洲北方移動,但這可能透過休眠的種子重新發芽來完成,否則它們別無他法可以遷移到新的領土去。

 

科學家表示,全球暖化會導致溫度快速改變,全球幾乎1/3地區,都會見識到氣候變遷移動速率遠比任何人類外星移民計畫發展的速率來得快。

 

科學家表示,為讓物種永續生存,某些植物和動物可能必須透過人類的協助移植而生存下來,同時保護區的範圍也必須擴大與合併才行。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英國,有一支環保紀錄片,受到國際高度關注,被稱為海洋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紀錄片揭露,人類因為貪婪,濫捕海洋資源,再這樣下去,最快50年內,海洋生態將面臨巨大浩劫,人類將來再也沒有魚可吃,我們特別為您取得這段珍貴紀錄片的片段。

海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美麗的珊瑚礁,還有種類多到數不清的魚類,這些海底生態美景,是由英國記者查爾斯克勞福和歐美基金會合作拍攝,要告訴地球人,海底的悲歌正在上演。

這部紀錄片,如同海洋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片中揭露人類過度捕撈,所帶來的後果,比如說迴游魚類,像是大型黑鮪魚,千里迢迢從大西洋游到地中海,卻踏上一條不歸路,因為大批漁船就在這裡設下陷阱,虎視眈眈等著牠們,一個不小心游進漁網,成群黑鮪魚再怎麼掙扎,也逃不過漁夫的魔掌。

加拿大紐芬蘭的鱈魚,傳言數量曾經多到人類可以走在牠們的背上,橫跨海面,這種誇張的形容,說明過去地球鱈魚數量相當多,不過到了1992年,這個說法變成了天方夜譚。英國約克大學教授:「現在加拿大鱈魚數量,所剩不多,已經瀕臨絕種。」

加拿大科學家搭著漁船前進,進行首次商業研釣,結果卻有驚人發現,全球大型魚類數目減少的速度,超乎你我的想像。加拿大科學家:「有許多海域,藍色區域標誌表示,很多大型魚在全球下降了90%。」

諷刺的是,海底的魚類最大的敵人,居然就是人類,因為一張魚網,就可能毀了整個海底生態圈。作者查爾斯克勞福:「他們說拖網,就像是一年在農地上犁過7次田一樣。」

這些海底生物,怎麼可能敵得過漁民日益增強的捕撈能力。根據統計,全球捕魚能力,已經遠超過目前全球漁獲量的4倍以上,全世界延釣漁業,每年設下14億個魚鉤,這些魚線總長,可以繞地球550圈以上。

而全球最大的拖網開口,足以裝下13架747飛機。加拿大達爾豪西副教授:「整個生態將過度簡化,只有泥土和蟲。」

人類永無止盡的捕撈,換來的是水母越來越多,進而肆虐海底,海攤變成禁地,這部紀錄片,揭露了海水底下人類不願面對的真相,專家藉由這些觀察數據,要向人類提出警訊。作者查爾斯克勞福:「我們所剩的時間不多,能做些什麼?往後40、50年可能會發生危機。」

人類再不願面對這樣的真相,將來會像誤觸漁網的魚兒,在不久的將來,海底補不到魚,人類將永遠沒有魚可吃。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太空總署已經在去年證實,月球上的確有水的存在,現在科學家又再度發現,月球上有火山熔岩洞穴,如果人類未來真的能移民月球,那麼這種熔岩洞穴就最適合居住了。

 

科學家在月球的火山地區發現了由火山熔漿形成的洞穴,可以作為避難所,避免月球上極為惡劣的天候,更可預防被大小不斷的隕石打到。

 

而且熔岩洞穴雖然深達約80公尺,但看起來地質相當堅固,不易崩裂,因此科學家相信,未來如果人類能移民到月球,這種火山熔岩形成的洞穴,相當適合作為棲身處。

 

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2009年10月實施「撞月」(Shoot the Moon)計劃獲取的訊息顯示,月球上確實存在水,負責月球坑觀測和傳感衛星計劃的首席科學家科拉普雷特表示,「真真切切,他們發現了水,不是一點點,而是相當多。」科拉普雷特表示,「撞月」計劃在月球上擊起1.6公里高的塵埃,其中含有約25加侖的水。

 

為了探索月球表面下是否有水的存在,太空總署09年10月9日發射月球坑觀測和傳感衛星與半人馬座火箭,撞向預先被選定的月球南極一個隕石坑。太空總署指出,半人馬座火箭撞月後掀起了兩部分塵埃,一部分由蒸汽和微塵組成,另一部分由質量更重的物質組成,初步分析結果提供了多種證據顯示上述兩部分塵埃中都存在水的蹤跡。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半球這幾天,進入「急凍」世界,美國紐約跟華府紛紛創下積雪量最高的記錄,歐洲最低溫甚至下探零下33度,專家終於找到答案,今年冬天,北半球出現的極端氣候,很有可能是「聖嬰現象」的反撲;因為海水溫度變高,導致北極圈大氣變冷,加上太陽黑子活動是11年來新低,北半球的天氣,才會這麼冷。

 

雨傘拿了也是白拿,舖天蓋地的茫茫大雪,莫斯科人正在體會零下26度的急凍震撼,俄羅斯政府呼籲首都國民,最好不要上街,但是雪國人民顯然沒在怕。俄羅斯民眾:「下了好多雪,超冷,不要感冒是很重要的,我們接下來還有考試,我一定要拿A。」

東歐冷颼颼,離台灣比較近的日本,東北部青森地區現在出現大雨加暴雪,路上一片和稀泥,車禍頻頻。青森民眾:「才3、40分鐘,水就淹進這一帶的店家裡。」

冒著大雪出門的心情,隔著一個太平洋的美國人,也感同身受;美國東部大雪成災,紐約2年來,沒下過這麼多的雪,將近70公分的積雪,中央公園變成滑雪場,還有正事要忙的紐約客,可就苦哈哈,連搭公車都被大雪擋住,自己開車還被凍到半夜拋錨;有車開還算幸運,成千上萬從外地到紐約工作的異鄉人,因為1200班飛機取消,耶誕假期,現在有家歸不得。外地民眾:「這簡直是場災難,真的有點累,因為你就是睡不夠。」

被大雪擋住返鄉路的,還有等著要搭歐洲之星回家的旅客,從星期五開始,英國乘客被困在法國,個個歸心似箭,想回英國渡耶誕節,法國旅客也怨聲載道,被困在英國夠久了;隔著英法海峽,你過不來,我過不去。英國乘客:「我們已經等在這裡3天了,但是歐洲之星簡直是亂七八糟。」

等了3天,今天終於有部份列車通車,不過要等到全面恢復,恐怕得等到耶誕節過後;至於歐洲之星故障原因,根據初步調查,可能是因為大雪的雪花被吸入引擎內,才會造成電路系統當機。

今年北半球的冬天,似乎特別的冷,雪特別的大;專家表示,北半球的極端天氣,可能是遇到「厄爾尼諾(El Nino)」,也就是「聖嬰現象」捲土重來;聖嬰現象是因為海水溫度變高,導致赤道附近的大氣層變暖,再加上太陽黑子活動量是11年來新低,才讓北極圈的大氣層變冷;冷空氣和大量水氣匯合,歐美各地才會大雪下不停!

CNN主播vs.氣象主播:「這是暴風雪大怪獸,簡直是不可思議,旅客沒辦法到目的地,這場大雪恐怕會持續到耶誕節,這正是美國『挫咧等』的災難。」

歐洲更出現將近零下33度的超低溫,全歐洲至少有80人遭活活凍死;德國的空中交通,也面臨癱瘓,整個機場受到大雪嚴重侵襲,德國第三大機場,被迫關閉,今年的耶誕節,全球進入急凍世界。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各地,最近都有一種怪現象,那就是蜜蜂突然集體神祕消失。以美國為例,有多達80萬個蜂巢的蜜蜂突然暴斃失蹤,科學家推斷,蜜蜂的免疫系統,可能被農藥或病毒侵害,這些生了病的蜜蜂,擔心把病毒傳染給其他蜜蜂,自己遠離蜂窩,才會連屍體都看不到。「地球有難」系列報導,帶您來看看,蜜蜂的死亡之謎。

 

全球蜜蜂數量急速遞減,從歐洲到南美,大批蜜蜂憑空消失,連屍骨殘骸都沒剩。

地球上沒有了蜜蜂,對人類也會帶來巨大的衝擊。美國有1/3的農作物,都是靠蜜蜂授粉,包括水果蔬菜、堅果和種子,甚至是棉花,光是在美國,蜜蜂授粉的產值,就超過150億美元。

研究人員:「我們需要這種動物來授粉,但是牠們出現危機,除非我們只吃玉米、米和麥,否則蜜蜂不可或缺。」

全球各地的蜂農表示,蜂巢或養殖的木箱,都沒有受到破壞,但大量蜜蜂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樣的離奇現象,讓人類百思不解。

包括歐洲美洲的科學家,都在追蹤調查,現在發現一個可能的原因。蜜蜂在生病後,會自動離巢死在外面,以免把病菌傳染給同類,也因為如此,蜜蜂會大規模的消失,但是牠們究竟染了什麼病?僅僅數個月之內,疫情就達到駭人的程度。蜂農:「看看數字,美國可能已有1/3的蜜蜂消失,這等於80萬個蜂巢的蜜蜂。」

這個可怕現象,被稱為蜂群衰竭失調,英文簡稱CCD,每當這時候,就會有大批蜜蜂急速流失,年輕的成蜂離群而去,最後蜂群整個消失殆盡,不過一個星期左右,蜂窩只剩下蜂后和幾隻小蜜蜂。

CCD橫掃全美,歐洲國家也不能倖免,包括義大利、波蘭、葡萄牙,還有中南美洲,甚至有克羅埃西亞蜂農聲稱,高達5百萬隻蜜蜂,在短短48小時之內,全部消失不見。

蜜蜂是組織嚴密複雜的生物,為何經不起這樣的病變?美國賓州農業局的研究人員,每天為多達100隻蜜蜂驗屍,他們對研究出來的結果,感到震驚。

研究人員:「我們開始檢視蜜蜂的內臟,發現有嚴重的病變,和各種疤痕組織,我對這種情況一無所知,有些蜜蜂腹部,有完整的花粉粒,顯然他們沒有消化,仍不斷進食,因為牠們無法吸收營養。」

另一個驚人發現是,蜜蜂組織裡生長的真菌,類似免疫系統不全的病患,體內所長的真菌,研究人員推斷,蜜蜂變得虛弱不堪,是因為一種類似愛滋病毒的昆蟲病毒作祟。研究人員:「因為這些蜜蜂的免疫反應受到抑制,不論是病毒類的有機體造成,還是各種迫切的狀況,例如營養緊迫,還是農藥的化學性緊迫。」

法國的毒物學家發現,蜜蜂吃的糖漿含有高劑量殺蟲劑,他們的中毒症狀,就和CCD症狀相同。

食慾減退、失憶、迷失方向,這表示蜜蜂只能承受低劑量的殺蟲劑,賓州的研究人員,從蜂巢裡採集的花粉樣本,竟然發現有40多種殺蟲劑。研究人員:「我們擔心這些殺蟲劑,在破壞蜜蜂的免疫系統。」

西班牙的研究團隊認為,CCD疫情是多種因素造成,殺蟲劑、寄生蟲、營養不良,種種因素,讓脆弱的蜜蜂更容易被感染。

而在紐約的研究,從DNA檢驗,隔離出單一的元兇,這種病毒,幾乎在美國每個蜂箱都有,叫做「以色列癱瘓病毒」。專家:「我們在澳洲的包裹蜂上,發現找到這種病毒。」 但是病毒源自哪裡?蜜蜂大量消失的怪現象,持續了2、30年,各國研究到現在還沒有定論。

如果蜜蜂還是持續以這種速度消失,估計美國到了2035年,蜜蜂恐怕會從地球上絕跡。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ur News記者謝宜玟綜合報導)電影「2012」描述世界末日,地震造成天崩地裂,大海嘯淹沒人類的生存空間,而電影末又出現地磁反轉現象,台灣地處板塊交接地區,地震頻繁,又是海島國家,不免令人擔心電影情節是否會在台灣上演。

 

  近日「哥本哈根會議」如火如荼地進行,各國協議減碳目標,對抗氣候變遷。有人擔心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會讓冰河週期縮短,可能在近幾十年影響環境;另外,估算2012年太陽黑子活動旺盛,太陽風暴即將來襲,也令人擔憂。

 

  台灣海岸特性東陡西緩,地震震源多在東部,東部水深至少2000公尺以上,海浪可往深處釋放能量,不會造成海嘯,但若海深不足,如沙岸,海浪無法向下釋放能量,就會造成海嘯。

 

  至於地震影響範圍是否會涵蓋全球?歷史上最長的破裂斷層線是阿拉斯加大地震,此次斷層線破裂了1000多公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副研究員陳國誠表示,雖上述大地震破裂距離驚人,但仍屬區域性災難,不至於影響全球人類的生存空間。

 

  有關電影「2012」末段出現地磁反轉現象,是地球物理的特性,沒有特定的發生週期,科學家推算下次磁場反轉可能約在1000多年後。古地磁資料顯示,完成地磁反轉需要約1000年至1萬年。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李德貴表示,地磁反轉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未研究出來,是自發或外來因素仍未有定論。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暨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教授顏宏元表示,地磁反轉所花費的時間遠超過生物壽命,不成比例的時間軸,無法證明生物的滅絕是因地磁反轉,可能有其他因素造成生物的滅絕。

 

  今年1月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提出,2012年太陽黑子活動旺盛,會引起太陽風暴,太陽風暴固定約11年會發生一次。

 

  太陽風暴可能造成無線電中斷,使得導航系統失靈,以南北兩極影響最大,高緯度地區因太陽風暴會增加變壓器的負擔,可能會造成電力中斷。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許志浤表示,地球有大氣層、電離層和磁氣圈保護,會吸收太陽風暴的幅射線。中研院天文所副研究員尚賢說明,磁與磁之間會排斥,面對太陽風暴的磁場,地磁產生排斥現象,會將影響降到最低。

 

  太陽黑子活動旺盛會引起太陽風暴,17世紀時,太陽黑子瞬間減少,活動變弱,地球所接受到的能量不足,出現小冰河時期,全球氣溫下降,至今仍不清楚為何當時太陽黑子會突然減少。

 

  至於溫室效應是否造成冰河期提早幾十年,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佳表示,就算週期縮短,也不會瞬間減少這麼多。

 

  檢視地球歷史,此時溫室氣體含量並非最多。而目前人們擔心幾十年間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會對週期產生影響,但這項擔憂,現在還未有明確的研究成果。

 

  預言多以現有地球現象做為背景,但不免有誇大之嫌,未有定論之事卻被引來當作事實討論,或將現象週期的時間軸縮短,以突顯危險性。

 

預言可讓人警惕,重視如何保護我們的居住環境,但傳達的訊息應再經確實查證。(Your News是由政大新聞系大學報、中央社、Yahoo!奇摩合作)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蔡鵑如/綜合報導】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在一七九八年發表《人口論》,預測糧食生產將趕不上人口增加率。兩百多年後,先進國家生育率急速滑落,家庭規模越小,人們也更富裕。

 

《經濟學人》雜誌指出,現在就連開發中國家生育率也逐步下降,在通常被認為子孫滿堂的巴西、印尼,甚至印度部分地區,孩子越生越少。全世界有半數地區生育率不到二.一%,這是被視為人口穩定成長的神奇數字,又稱為「人口替代率」。預期二○二○到二○五○年,全球生育率將遠低於人口替代率。

 

不過,人口成長減緩並非全然是壞事,至少對經濟成長有利。直到一九九○年代,開發中國家很少同時出現生育率下降和收入增加的情況,但現在案例越來越多。從食指浩繁的貧窮大家庭,轉變為成員逐漸老化的富裕小家庭。生育率不太高也不太低,沒有許多嗷嗷待哺的孩子和靠人奉養的祖父母,夾在中間人丁興旺的第二代則努力工作生產。

 

對人口結構轉換的國家來說,人口替代率往下掉,是絕無僅有的寶貴機會。但馬爾薩斯信徒認為,對地球脆弱的生態體系而言,人實在太多,人口增長早該打住。

 

沒錯,全球人口仍在增加,到二○五○年增至九十億高點之前,就會先把環境破壞殆盡。若窮國依循富國的經濟軌跡發展下去,這種後果就可能發生。

 

最窮困的非洲與亞洲民眾,每人一年製造○.一公噸二氧化碳,美國人則多達廿噸。經濟成長能讓幾億人脫貧,但如果窮人複製歐美創造財富的途徑,他們也會把資源耗光。況且,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面臨氣候變化時受傷也最重。人口持續增加,還會讓水資源短缺,糧食產量下降等全球暖化的後果更形惡化。

 

要減緩人類對環境的負面衝擊,對策不外乎人口政策、科技和法令規範。不過,全球人口增長早已自然快速減緩,除非像中國祭出高壓一胎化政策,才能把生育率壓得更低。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日內瓦14日電)

瑞士研究人員發現,阿爾卑斯山冰河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正逐漸消融,過去幾十年來被冰層吸收的高毒性污染物質,也同時被釋放出來。


研究人員在「環境科學與科技」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發表的研究報告摘要中警告,隨著全球暖化現象加劇,被釋放的有毒物質可能「嚴重衝擊原始山林區域環境」。


三所瑞士科學機構的研究人員指出,棄置在阿爾卑斯山脈的污染物質,多數是被氣流帶到那裡。


研究人員從瑞士中部阿爾卑斯山區一座水力發電水庫形成的湖泊中取樣,研究湖中各層的沉積物,卻發現當今已禁用的工業和農業用化合物,包括戴奧辛和DDT等殺蟲劑,含量「驚人」。


研究人員指出:「從各層沉積物,我們可以確認60和70年代大量生產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同時沉澱在這座湖泊裡。」


POPs的濃度在70年代這些化合物被禁用之後隨之下降,可是科學家發現,在過去10到15年間的沉澱物中,POPs卻不尋常的再現蹤跡。


研究人員歸結,這座湖泊的水源大部分來自於鄰近的冰河,而冰河所釋出的污染物質濃度相當於化合物仍廣泛使用的年代。


研究報告指出,「現階段研究顯示,全球暖化導致冰河加速融解,也可能加速釋放出過去遺留的高濃度有機污染物質。」


研究人員說,這是科學研究首次顯示冰河是這類污染物的第二大來源。


POPs會經年持久,有致癌危險,某些情況下會被皮膚吸收。(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

如果北極冰帽全部融解了,會發生什麼事情?劍橋大學教授彼得‧瓦德翰(Peter Wadhams)預測,10年內,北極將因冰帽融化而可自由航行;不到20年,北極夏天將全面無冰。專家表示,洋流與大氣循環將隨之改變,海平面上升將不可避免,若情形持續惡化,台灣大台北地區有可能變成內陸湖。 

 

自1960年代起即研究北極的彼得‧瓦德翰表示,北極冰帽全面融解,短期內對航運、發掘當地石油能源等,可能有極大助益與利潤;但長期來說,冰帽融解後,將造成大氣循環、洋流系統等改變,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日前美國冰雪數據中心(NSIDC)已提供九月北極極地覆蓋面積數據,為510萬平方公里,相較於2007年嚴重融冰、僅剩410萬平方公里,今年情況確實稍加改善。不過長期來看,北極仍是持續融冰的趨勢,比起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量,覆蓋面積已少24%;此外,現有冰層大多為只靠一個冬天組成的年輕冰層,融解速度會比其他老冰層快上許多。

 

根據英國探險家哈道(Pen Hadow)於今日發表的考察結果,目前北極浮冰平均厚度是1.8公尺,包含冰脊則是4.8公尺;而根據NASA數據,經過30年,北冰洋地區超過5公尺的冰層,已從57%大幅縮至今年的只有7%,必須正視其嚴重性。

 

更糟糕的是,目前科學家們都不確定如果北極冰帽全部消失,對生態系的衝擊到底會多大、海水酸化程度會造成什麼影響。

 

海平面上升將對台灣造成什麼影響?中央研究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就曾表示,目前台灣沿海所有海平面標高5公尺以下的地區其實都不適合居住,以西部沿海縣市首當其衝;此外,若海平面上升情形持續惡化,大台北地區也有可能變成內陸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則預測,本世紀末,海平面預估至少上升1公尺;今年三月,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范光龍也提出數據,顯示台灣附近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0.32公分,比起全球平均值0.18公分高出許多,受波及程度難以想像。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洛比拉波馬12日電) 蘇丹南部高聳山岳腳下一座鄉下村莊,婦女把乾草搗碎,準備給家人吃。該地區發生嚴重旱災,逾100萬人只剩乾草可吃。


伊芙霍(Juspine Ifuho)從石臼中撈起綠色粉末時說:「把草泡水再吃,這就是我們每天的食物。」


東赤道州(East Equatoria)洛比拉波馬(LobiraBoma)邊界上,居住著拉圖卡族(Latuka),這個山谷一直延伸至鄰近山區。


蘇丹南部這些偏遠地區農民,種植高粱、小米和花生,主要仰賴老天下雨,但5月與6月發生嚴重旱災,毀了夏季的收成。


身穿職業美式足球聯盟(NFL)達拉斯牛仔隊(Cowboys)T恤的副村長奧海埃薩(Pilagio Ohiasa)說:「我們沒其他東西可吃,因為收成泡湯了。我們應該到市場買穀物,但我們沒錢。」


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派駐蘇丹南部行動主管艾斯敏格(Michelle Iseminger)表示,乾旱、物價上漲與部落暴力衝突升高,都造成蘇丹南部糧食物供給不穩定,影響150萬人。


奧海埃薩表示:「有牛的人可以賣牛(買食物),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牛。」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該地區3月至9月的平均降雨量為360毫米,但今年僅280毫米。(譯者:中央社蔣天清)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拉克和芭瑪兩個颱風,一口氣刷新多個雨量站的歷史紀錄,也在歷年「時雨量」前二十名排名榜上,一口氣擠進了16個席次。對此,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過去45年以來,台灣前10%的「強降雨」增加了一倍!而「強降雨」,幾乎都是由颱風造成;而台灣出現的劇烈降水,和「全球暖化」有明顯的關連性。只要地球溫度持續上升,颱風所帶來的劇烈降水,恐怕只會越來越嚴重!  (彭群弼報導)


劉紹臣表示:過去十五年以來,全球各地都發現,極端降雨現象的頻率越來越多,簡單的說,不是出現豪大雨,就是降雨量變得非常少,也就是「強降雨」雨「弱降雨」的頻率增加,導致的天然災害也就越來越多。根據九月初環境變遷中心發表的研究顯示,台灣地區一年當中,依照雨量多寡統計降雨日數,排行在前10%:也就是強降雨的天數,過去45年以來,增加了有一倍(100%)之多,至於雨量最少的10%:所謂的弱降雨,卻在同一時間,從每年有七十天減少了50%。進一步分析強降雨出現最劇烈的年份,剛好也與全球溫度出現極端值,例如1998年,2004年等溫度最高的年份一致,顯示台灣地區的強降雨,剛好也是全球溫度上升到極端值的同一年。


去年及今年的三個颱風,頻頻打破主要降雨區雨量站的歷史紀錄,今年的兩個颱風更囊括台灣地區日雨量前20名的16個席次。劉紹臣分析指出,台灣地區一年平均有4.2個颱風,寡佔了40%的台灣地區的年降雨量,而出現在降雨量前10%的降雨天數,進一步分析所出現的時間,幾乎都是颱風季,換言之,強降雨增加一倍的同時,也意味著颱風雨量的強度,有相同程度的增強,所以,觀察降雨統計,可以反映出颱風雨,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劉紹臣進一步分析,由於地球暖化的速度加快,台灣地區的強降雨,又跟地球溫度的變化有明顯的關連,例如,地球最冷的兩年,台灣地區觀測到的強降雨,剛好就是最少的兩年。因此,推算「強降雨」如果要「翻一番」:比目前在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時間,恐怕就不是45年,而是指需要20~25年,這也意味著:颱風的劇烈降水,恐怕只會「越來越劇烈」,雨量排行榜繼續被快速更新,也會成為常態。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

碳多到讓北冰河酸化?歐洲科學家提出警告,因目前海洋每天吸收的碳量達600萬噸,明顯過量,現在北極地區的海水,有可能在10年內酸化,進而腐蝕海洋中的貝殼類生物,連帶影響生物鏈;更嚴重的是,本世紀末有可能達嚴重酸化程度。


目前許多科學家正於西班牙巴塞隆納,參與歐盟舉辦的「未來的海洋」會議,討論相關海洋酸化問題。科學家估算,現在海洋每天吸收600萬噸的碳。法國科學家尚皮耶蓋圖索更預言,2018年北極洋酸化面積為10%、2050年50%,至本世紀末將全面酸化。


因為冷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比熱海水還好,因此緯度越高,海水酸化情形越嚴重;換言之,相較於赤道地區,北極洋、南極洲等地影響最大。


目前北極洋中一種名作Limacina helicina的軟體動物,是鮭魚與許多海鳥的食物來源,若海水酸化,這種軟體動物將首當其衝、難逃一死。另外,高緯度地區少數幾種可造礁的生物Lophelia pertusa也將難逃一劫。


歐盟也預計發起為期三年的泰拉船海洋計畫,持續檢測海洋樣本,希望能更進一步了解最新情況。


不過除了海洋酸化問題,人類要面對的困境還不只這一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已預測本世紀末海平面至少將上升20至60公分,許多科學家則認為有可能上升超過一公尺。此外,全球也可能大幅升溫,目前較常聽見的說法是,至世紀末至少上升攝氏4-5度。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問題已經不只是台灣的問題了。
不論身處何處,每個人都應該要好好疼惜我們唯一的地球!

你知道台灣也有一個迫切危機,
那就是「台灣燒起來」嗎?
今年冬天是自1880年有記載以來,地球最熱的冬天。
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勇冠全球!
全球暖化加溫帶動海水上升,
豪宅大樓都將泡在「台北湖」。
溫度每上升一度,登革熱疫情就移轉到台北,
冬天點蚊香已經來臨了。 

現在就開始面對真相吧!立刻前往了解 >>
其實,只要你每天上班不打領帶,
買早餐不拿袋,到辦公室第一件事開窗不開冷氣等等,
這些小行動都可以減碳排放量抗暖,
幫台灣降溫,請支持 Cool Taiwan行動吧!
讓他們一起關心下沉中的台灣。
也可以利用網路,

圖片位置:http://ad.cw.com.tw/cw/taiwan_warm/images/cooltaiwan120x120.gif

專輯連結:
 http://ad.cw.com.tw/cw/taiwan_warm/index.htm
 

你知道聯合國 IPCC已把台灣列為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嗎?
真相是,二十三年後,不論是億萬豪宅或價值百億的商業大樓,都將泡在「台北湖」,高雄只會剩下「壽山島」,台南更徹底淹沒。可怕的是,冬天點蚊香、登革熱高危險區大舉北移!
台灣持續加溫不退燒,有哪些「抗暖」行動,你我都可以做得到?發現與監測二氧化碳對於地球的衝擊,需要科學家投入研究。但是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想像簡單得多,累積的效果,也比想像大得多。
小動作,卻可帶來大影響。就靠我們從每天早晨開始
 
小行動1:不打領帶,少洗衣物
男性上班前,夏天不打領帶,調整空調 28度,晃眼驚覺夏天省下七萬一千噸CO2排放量。
女性集中大量衣服再洗,減少洗衣頻率,並用陽光曬乾。
 
小行動 2:食用當地所產的食物
上班途中買吃早餐時,記得選吃當地、當季食物,可省運送、冷藏。
吃多少、買多少。廚餘佔你吃的食物30%,收到冰箱最後仍有 80%被丟掉。
 
小行動 3:支持綠色消費,購物不拿袋
使用環保標章產品,家庭能源支出少30%。買餐點時手拿就好,尤其買有能源之星、省水、省能等環保標章產品。企業同樣減少包裝。例如 HP將碳粉夾包裝變輕,減少 CO2排放,相當減少 3500輛車排放量。
 
小行動 4:搭公車、少開車
上班上學不騎機車!機車每公里排放廢棄量是汽車的3 4倍。
不一人開車上路!每天早上車輛減少兩萬車次,可省近1400萬美元、2200萬噸汽油、7100噸廢氣和污染。
 
小行動5:打開窗戶,不吹冷氣
到公司把窗戶打開!自然風降低室內溫度或調高溫度一度,省6%用電。全台一千九百萬台冷氣計算,一個夏天可省三億度電,足夠澎湖使用一年。
 
小行動 6:回收、回收、再回收
用餐畢、列印完,把垃圾做資源回收!
辦公室使用再生紙。因為再生紙一噸,可省三萬公升水及 19顆樹。
保特瓶重覆裝水帶著走。重複使用20次可減少近1/4 CO2排放量。
 
小行動7:多使用網路電子帳單
多用網路電子帳單,省下大量紙張。將多支電話帳單合成一份,公文電子化,可節省紙張與郵遞,估計 1年減少 9千萬張帳單,等於1年少砍8千多顆樹。
 
小行動 8:使用省電燈泡
家裡與辦公室最熱的是燈!
外型像冰淇淋的省電燈炮價格三級跳,但電量只有傳統的3 5倍,亮度相當。
一年可省 150 CO2排放量。





資料出處:
  E-MAIL 轉寄信件

橙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